冷空气过后!这些“换季病”一定要防!
时间:2019-12-13 10:45:24 来源:互联网 阅读:2382
年关将至,“冷空气”也在不断南下,据说很多地方都冷到“除了被窝哪里都是冰箱”,“秋衣扎在秋裤里,秋裤扎在袜子里”,“伸根指头出来都需要勇气”的程度,冻到让人怀疑人生!
虽然有南岭-武夷山和副热带高压的“守护”的广东、福建等省份降温力度相比其他地区更“温柔”一些,但是因为昼夜温差大气温降低,各种令人痛苦不堪的“换季病”如腹泻、流感、心脑血管等依旧让医院人满为患,让人谈之色变。
“换季病”不得不防
气温变化太快就像“龙卷风”,气温越来越低了,下面这6种病大家要重点预防!
病毒性腹泻多发生在秋末冬初,也就是秋冬交替时期。
幼儿和小学生容易受到感染,感染的途径主要是食用了受污染的水和食物等,常常在幼儿园,学校等场所爆发。
据悉,每年的流感的高发季为11月至次年4月。
秋冬交替时期气温昼夜变化大,人体抵抗力差,因此很容易发生流感,主要表现为高热、头疼、乏力等症状,严重感染的婴幼儿、老年人或者是免疫能力低的人可并发肺炎。
每年的冬初季节是甲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季,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水、食物和日常生活中的接触而引发,患者常常会有恶心、呕吐、肝区痛以及肝肿大的现象。
天冷了,又到了胃肠道疾病高发的时候了。
因为低温的刺激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,食冷、硬及刺激性食物会更容易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,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、胃溃疡、胃肠炎等胃肠道疾病。
气温变低,人的血管收缩,肌肉和韧带柔韧性较差,对关节的保护力度减弱,运动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关节损伤及骨折。
寒冷刺激下,还有诱发腰痛、关节痛、肌肉痉挛、老寒腿等。
在寒冷的刺激下,人体末梢血管会处于收缩状态,可能会导致动脉压升高。
天冷了,吃得多动得少,血脂水平升高,老人家和一些平时饮食作息不注意的年轻人很容易出现脑出血、痉挛、心梗等症状。
8大招赶走“换季病”
饮食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,荤多素少、热量过高、脂肪过剩的饮食会使消化系统功能减退,疾病就有可能乘虚而入。
均衡地搭配蛋白质、糖分、脂肪、矿物质、维生素等各种有助于增强体质的营养素能让身体更棒。当然,饮食卫生也很重要。
秋冬交替时期,昼夜温差大,人体如果无法适应剧烈的冷暖变化,抵抗力就会下降。
记得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服,早晨夜间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,夜间睡眠时也不要忘记盖好厚被,睡眠时室内温度在18℃~22℃为宜,防止寒气侵袭身体,降低感冒、发烧等患病几率。
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曾说:“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,冒犯寒威。”中医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,冬天需要养精蓄锐。
要防“换季病”,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积极改正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,人体免疫力的提高少不了充足的睡眠。
秋冬换季时期正是接种疫苗的最佳时期。
初冬传染病多发,慢性病患者、老年人以及儿童要及时接种疫苗,防止染上疾病。
“寒从脚底生”,足部受凉可能会引起感冒、腹痛、腰腿痛、痛经等疾患。
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,冬季健脚即健身,可用热水泡脚(水量要没过脚面,泡后双脚要微微发红)、早晚搓揉按摩脚心(可增进血液循环)、天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的方法来“护脚”并预防疾病。
冬季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,很多慢性疾病如支气管炎、肺心病、咽炎、痛风等在天气变冷时更易发作。
冬季进行全身体检,更容易找准病因病灶,查到某些潜在的病情,提早防治,花小钱省大钱。